申请大学时不应该要求申请人回答人生的重要问题
申请文章往往要求高中生搞清楚自己人生的重要问题。然而这不正是上了大学后才需要考虑的吗?
布朗大学问2017届的申请人:法国小说家Anatole France写道:“教育并不是你花时间记忆了多少,或是你知道了多少。教育是可以让你分辨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你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芝加哥大学想让高中生告诉他们:“苹果和橘子的可比性在哪里?可能的答案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化学,物理,语言学,和哲学。”
塔夫斯大学想知道的很简单:让你快乐的是什么?
这些文章都涉及到了人生中最重大的问题。当申请季开始的时候,17岁的高中生们就要搜肠刮肚的想一些能保证自己被录取的见解和观点。有些人在他们短暂的人生历练中搜寻有意义的经历和深刻的想法;有些人试图把平淡的生活装点的令人印象深刻。高中生在申请季才第一次真正跟大学有所接触,然而他们得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粉饰自己。”
有无数的网站会对大学申请人提出建议,而大多数都会提到专业的录取工作人员建议申请人要“真实”。但我毫不怀疑,一个17岁的姑娘对“是什么让你快乐”的真实答案是不会让她申请到好学校的。我的真实回答——很可能包括汤姆和杰瑞动画片、最新一集的《绯闻女孩》等——绝对不会对我的录取有帮助。告诉一个17岁的孩子在“保持真我”的同时去谈论21世纪知识的价值或哲学问题是很不切实际的。
在我五年前申请大学的时候,Common Application系统让我写一段克服逆境的经历。也许有的人在高中就克服过不应该在自己的年龄段遇到的困难。然而我,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一所新英格兰预科学校的17岁女生,并没有遭遇过什么地震或者饥荒,我的大部分朋友们也几乎都过着没什么忧虑的生活。所以我跟很多申请人一样,把一件日常小事粉饰成了能体现我的品格和智慧的经历。我讲述了自己在高三的曲棍球赛前膝盖软骨受伤的“悲剧”经历,即不得不跛着脚在场下看着自己热爱的球队在赛区决赛中拼杀。但我不确定这个完全符合“克服逆境”的话题。
为什么要申请大学就必须装得像成年人一样?而且,假装更机灵、更智慧、更成熟的压力并没有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停止。当一群18岁的年轻人来到大学,他们会觉得大学不是继续接受教育的地方,而是高中教育终于结束的标志。其实,大学应该是不断挑战关于自己和世界已有的理念和假设的地方,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计算机课程的地方;是我高中民主党俱乐部的主席会在大学的共和党俱乐部跑腿的地方;是我的室友决定选择艺术专业,尽管她在高中是科学和数学高材生的地方。
申请大学不应该像小孩偷穿大人衣服一样,而应该是对从青少年跨入成年阶段的好奇和激动的展示。大学是一段旅程的开始,怎么能要求高中生一步到达旅途的终点呢?